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关注教育主体,解释教育现象,运用“深描”的写作手法,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这一研究方式被称为( )。
A.调查研究 B.行动研究 C. 叙事研究 D.实验研究
2.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決定
3.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劳动岗位越来越被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系统所替代,人们开始思考未来该如何应对职业选择的压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该向何处走。这一现象较好地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 )的制约作用。
A.人才培养规格 B.教学内容 C.教育发展规模 D.教育发展速度
4.在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史上,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该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7.下列关于教科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必须一一对应 B.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C.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D.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知识,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增加教学趣味性,并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书本知识,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 B.现场教学 C.分组教学 D.复式教学
9.为判别学生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李老师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班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了预测,并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李老师运用的这一方法属于(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学业成就评价
10.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11.“栽树莫伤树的根,育人莫伤自尊心”这句话启示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遵循( )。
A.职业道德示范性原则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 ),它是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A.注意分配 B.注意分散 C.注意起伏 D.注意转移
13.当一个孩子触到一个取暖器时,他就可以学到“烫”这个词的意义,同时也学会了以后对所有的取暖器都要当心,迅速学到的这些内容和意义都会长期保留在孩子的记忆中。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
A.认知派的有意义学习 B.人本主义的意义学习
C.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 D.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
14.初中生明明因为新来的英语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有趣,从而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对明明来说,这属于( )。
A.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B.近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C.远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15.中学生亮亮通过物理实验发现,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亮亮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学生对自己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于自我意识中的( )。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17.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因力老年人的知沢和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即( )很高.
A. 晶体智力 B. 流体智力 C.情绪智力 D.成功智力
18.胡老师是一名新老师,深受学生喜爱,当班级中的学生在某次测验中取得进步和好成绩时,她都及时给其表扬和奖励。胡老师的做法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0.有些教师把很多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以赢得学生的喜欢,而不是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的教师处在(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景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21.在学习新材料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这属于( )。
A.复述策略 B.理解—控制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22.人的身心发展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基本是均衡和匀速的。
23.自身评价也叫自我评价,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评价。
24.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25.维果斯基认为,确定适当的目标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适当的目标’,用一个比喻就是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28.简述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29.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30.材料:
甲学校接受了若干名外籍学生,刚开始班主任张老师并没有发现他们与中国学生在行为和观念上的差异。某天放学时,张老师因为班里一名中国学生的问题,而把全班同学都留了下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张老师对这名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批评。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不吭声。但是,十分钟后,一名外籍学生便说道:“老师,虽然这名同学犯了错,但这与我们毫无关系,为什么不让我们先回家呢?”从读师范学校起就熟读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原则”的张老师和一直习惯于“陪着挨骂”的中国学生都一时惊诧得说不出话来。问题:
(1)上述案例中的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违反了哪一原则?其贯彻要求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8 分)
(2)联系实际,请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10分)
31.材料:
某省级示范中学初三学生吴某,从小就是老师们喜欢的听话的乖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初一到初二两年中多次考试成绩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进入初三时,班主任老师找吴某谈话,告诉他老师们都一致看好他,认为他有冲击中考状元的实力,希望他继续努力,不要辜负老师们对他的期望,为学校争光。吴某听后也暗下決心,要努力搏一搏。随后的日子里,吴某每天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做的题目越来越多。一段时间后,吴某出现了食欲减退、失眠等反应,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学习动机相关原理,分析班主任老师的做法存在的问题。(10 分)
(2)你认为激励吴某学习的正确做法有哪些?(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