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黎阳教育官方网站!
历年真题

考前看——《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1-03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l)遗传素质。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2.社会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分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个方面。(1)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3)社会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主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外部的客观因素,而且有主观的因素。所谓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

2、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1)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l)口腔期(出生~1岁)。引导婴儿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为,如果口腔的需要未能得到适当满足,将来可能形成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和成年以后抽烟的习惯。(2)肛门期(1~3岁)。学步幼儿和学龄前幼儿从憋住大小便然后排泄的举动中获得快感,上厕所成为父母训练幼儿的主要内容之一。(3)性器期(3~6岁)。自我冲突转移至性器官时,幼儿会发现性刺激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3岁后的所谓“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4)潜伏期(6~11岁)。性本能消失,超我进一步发展,儿童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伙伴那里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5)两性期(12岁以后)。潜伏期的性冲动再度出现,如果前面的阶段发展得顺利的话,那么就会顺利过渡到结婚、性生活与生育后代的阶段。

(2)行为主义学说。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模仿,也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睁大眼睛和撑起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其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会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如看到他的一个同伴推倒了另一个同伴,并获得了想要的玩具,该儿童可能在以后尝试使用这个方法,这就是替代强化;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所以完成拼图游戏的幼儿会为自己拍手叫好。儿童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一种信念。

(3)认知发展学说。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儿童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泛灵论②不可逆性和不守恒性。③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②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能推论两个或者多个命题间的逻辑关系,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按照儿童人格发展逐渐形成的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其他还有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黎阳教育助你成功

3、教育要如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应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的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

违背该原则的。(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应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应做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5)教育要适应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做到“因材施教”。

4、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的定向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相应环境的作用,更具适应性、组织性、有效性和复杂性。

6、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注意力发展水平相对成人来说还是很低。一般来说幼儿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即分心现象。为了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应该了解引起分心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l)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第一,过多的无关刺激。第二,疲劳。第三,缺乏兴趣。第四,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2)幼儿注意分散的预防措施:第一,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第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第四,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黎阳教育助你成功!

7、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2)幼儿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

(3)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4)注意的转移能力不断发展。

8、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

(1)活动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5)良好的意志品质

9、简述好动与多动症的联系和区别

(1)注意力方面:好动的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便能静下来,集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甚至讨厌别人干扰。多动症患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无法在稍长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即使在做感兴趣的事情或游戏时,也很难坚持到底。(2)行为的目的性:好动的幼儿常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意图、有计划、有安排。而多动症患儿无法控制自己,心神不宁,动作不停,无法自控。(3)智力方面:好动的幼儿智力不低,只是由于注意分散,导致学习不佳。多动则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对幼儿智力与学习都有较大影响。

教师不要把多动的幼儿都当成多动症患者,要注意分析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改善教学,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习惯。

10、简述幼儿初期直观行动思维发展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4)思维的狭隘性。

1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1)自我认识的内容从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自己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幼儿对自己的认识是首先生理的自我,即自己的身体及所有物,然后才是社会自我,而对心理自我的认识要晚得多。(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幼儿的自我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整体发展与融合的发展过程。(3)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们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到后来开始有自己的自我评价。(4)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他们能根据社会交往情境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考教师到黎阳教育

12、学前儿童观察的品质和观察方法的形成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观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l)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3)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觉发展(4)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5)观察方法的形成:第一,幼儿的观察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第二,幼儿的观察从跳跃式、无序逐渐向有序发展。

第三,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导和培养。

1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第一,幼儿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第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第三,儿童的情绪状态。第四,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5)记忆策略的发展。第一,较少使用复述策略。第二,记忆中组织策略开始发展。第三,记忆中提取策略依赖成人的提示和情景相似度。

14、幼儿想象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a.想象的目的不明确。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c.以想象过程获得满足与乐趣。d.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2)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想象的内容有频发、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4)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这是幼儿期儿童的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第一,想象脱离现实;第二,想象和现实混淆,想象与现实混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b.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c.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

考教师到黎阳教育

15、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素材。(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4)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5)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6)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16、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和刻板性等特点。(1)象征性。四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具有了象征性。比如,幼儿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着做打手枪状,嘴里还不停模仿枪声:“啪啪,啪啪。”(2)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3)拟人性。在幼儿眼中,往往是“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即幼儿往往会将无意识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当作有意识和有生命的东西。(4)表面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因此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5)刻板性。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较难掌握相对性。

17、简述幼儿概括的水平及特征。

(1)动作概括水平。与直觉行动思维水平相适应。概括不能用词语来表示,不能称为掌握真正概念的概括。

(2)具体形象水平的概括。当幼儿开始掌握语言,运用语词时,便出现了真正的概括水平。

(3)本质抽象的概括水平。语词用以表示外部特征,进而发展到对一类物体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综合。

18、简述幼儿数的概念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3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第二阶段(3~5岁):建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第三阶段(5~7岁):数运算的初期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数概念的掌握遵循着下列顺序:最初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其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考教师到黎阳教育

19、简要说明幼儿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来看,总的来说,婴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1)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水平低,更多依赖于感知动作的概括。(2)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或称为表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六七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

20、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与活动的组织

(1)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第一,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第二,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第三,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第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第二,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第三,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21、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2、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策略

(1)提供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第一,教师应提供舒适、安全的心理环境。第二,教师应提供易于操作和探索的物质环境。(2)发展观察力、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重要内容。(3)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3、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24、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幼儿的言语能力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

(1) 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幼儿园专门的语言训练时间有限的,教师应把言语训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25、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1)倾听能力的培养。第一,游戏法。第二,讨论法。第三,评议法。第四,求异法。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包括安静地听别人说话、集中注意力听、不随便插话等。

(2)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第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意见。第二,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使幼儿愿意表达意见。第三,丰富幼儿知识和经验,使幼儿善于表达意见。

(3)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选择适龄的读物。第二,采用正确的指导方法。首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教给孩子掌握阅读的规则和方法。再次,采取多种阅读方式。

考教师到黎阳教育

26、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社会化。(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2)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4.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27、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2)情感比较外露。(3)情绪极易冲动。2.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28、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1.保持和谐的气氛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二)成人的情绪自控(三)积极接纳、引导和鼓励。1.理解并接纳儿童的负面情绪2.引导儿童用语言或其他可接受的方式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四)帮助幼儿控制情绪。l.转移法2.冷却法3.消退法。(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1.反思法2.自我说服法3.想象法。

29、简述学前幼儿目的性发展的趋势

(1)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其行为带来很大的冲动性,他们常常不假思考就行动,因而行动是无条理的。(2)幼儿中期:幼儿的自觉行动目的在幼儿中期逐渐形成。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逐渐学会提出行动目的,确定任务,并尝试做出结果的预测。(3)幼儿晚期:幼儿晚期幼儿的行动有了比较明确的目的,在活动中会自定任务。

30、简述学前幼儿自制力的发展特点

(1)小班:小班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他们喜欢做感兴趣的事情,易被当前的情景或事物吸引。

(2)中班:中班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大班:大班幼儿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服从集体的行为规则和成人的要求。

31、简述学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特点

(1)小班: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如能初步独立穿衣服、洗脸、刷牙和睡觉等。(2)中班:中班幼儿的独立性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生活独立性更强;还能帮助成人或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摆放碗筷、收拾玩具等。(3)大班:大班幼儿手的肌肉更加灵活与协调,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无论是否会做,都倾向于独立完成。主要表现为能自己穿衣服且动作熟练、穿戴整齐,能独立学习。在游戏与学习中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对老师与小朋友的意见提出疑问。

32、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意志品质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1.通过提出目的培养幼儿(4~5岁)的目的性行为2.通过提示使幼儿(5~6岁)明确行为目的(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行为。1.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锻炼意志行为的环境。2.巧妙运用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的方法:制定目标法、独立活动法、激励表扬法、设置障碍法。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4.抑制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自制性。

33、幼儿气质

1.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传统体液说将气质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整个心理活动充满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粘液质:稳重而灵活性不足,踏实而死板,沉着冷静而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2.对幼儿气质特点的正确认识及其教育

(1)正确认识幼儿的气质特点。第一,要了解幼儿的气质特点。第二,要接受幼儿的气质特点。第三,不要轻易对幼儿的气质类型下结论。(2)家长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气质表现为容易适应、易于抚慰、易于社交的幼儿会引发父母温和、反应迅速的教养方式。气质表现为易怒的、苛求的和退缩的幼儿会导致父母激怒、疏远或缺少刺激的教养方式。不同的幼儿对同样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反应。(3)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特点开展良好的匹配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时,要针对幼儿的气质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容易兴奋、不易遏制的幼儿,要教会他们自制,午睡先醒时能够安静躺着,不喊叫、不吵醒别人,养成安静遵守纪律的习惯。对于容易抑制、行动畏怯的幼儿,要多表扬他们的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热情活泼、难以安定的幼儿要着重培养其专心工作、耐心做事的习惯。对于反应迟钝、沉默寡言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多和其他幼儿交往,而且教会他们各种活动技能和工作方法,使每个幼儿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改变气质的消极方面,使幼儿的气质特征继续发展。

34、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2)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

(3)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

35、试述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1)幼儿的自我体验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2)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

(3)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36、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第一,多给幼儿具体而真诚的赞美。第二,多给幼儿公正而客观的评价。第三,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第一,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二,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3)在自我调节中增进交往。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第二,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幼儿自我控制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37、试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自尊

(1)循循善诱,就事论理,是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2)积极鼓励,适当表扬与鼓励,使儿童在自豪之中建立自尊;(3)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使儿童在悔悟中建立自尊;(4)努力为每个儿童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儿童在满意中建立自尊;(5)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个体,使儿童在平等中建立自尊;(6)家园配合,使儿童的自尊心得到巩固和强化。

38、试述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3)语言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4)模仿能力迅速发展。(5)各种特殊能力逐渐展现。

39、简述幼儿性格年龄特征

(1)活泼好动;(2)好奇,好问;(3)易冲动,自制力差;(4)易受暗示,模仿性强;(5)喜欢交往。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2)家庭的影响。(3)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4)社会环境的影响。(5)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40、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社会性发展(即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41、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

(1)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第一,教育性。第二,交互性和连续性。第三,网络性。第四,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第一,教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第二,敏锐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并能做出积极的反馈、支持和引导。第三,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①通过谈话奠定情感基础。②在平等的交往中引导幼儿自主地发展。③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愉悦。

4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社会文化和电视媒介。(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首先,家庭。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同伴相互作用。(3)移情。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

43、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①给幼儿丰富的表情。②让幼儿看自己的表情。带幼儿到穿衣镜前,让幼儿观察自己的表情。幼儿会对镜子中的人非常好奇,并试图做出各种情绪,然后好奇地看镜子里的人有什么反应,好奇心有助于幼儿用更大的积极性去探索表情的奥秘。③看图识表情。(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①表情表演。②表情模仿。③说出自己的感受。④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①让幼儿扮演“他人”。②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③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④榜样的力量。

44、简述幼儿同伴关系在游戏中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约3岁,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第二,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第三,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第四,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45、简述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之间的性别行为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游戏活动兴趣。这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学龄前期男女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第二,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进入3岁以后,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第三,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幼儿期已开始有了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不断发展中。

46、简述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阶段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47、学前期独生子女的社会性的发展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典型问题。(1)任性。儿童的任性行为大部分产生在儿时,是父母对其过分宽容和骄纵的结果。(2)依赖性强。在家庭中,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独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3)自私。不懂得体谅父母,也不懂得与其他人分享。(4)不合群。即使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会因为各种冲突而影响与其继续交往,不能很好的处理同伴关系。(5)胆小。离开父母或离开家到外面时,不敢自己独立,做事胆怯、退缩。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1)同伴缺失;(2)经历独特;(3)父母焦虑;(4)溺爱;(5)过分保护。

3.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方面:①鼓励支持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②给儿童创造交往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③让儿童懂的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他们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④让儿童学会移情,培养同情心和适宜情绪情感,培养社交技能。(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配合家庭做好幼儿社会性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规范及社交技能,促进同伴交往,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48、论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因对措施

(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①模仿学习。②经验积累与强化。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①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要。例如,公正地对待每个儿童,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让每个儿童都有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②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宜“疏”不宜“堵”,不应采用简单的堵截方式(如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理会幼儿的申辩等)让幼儿“安静”地压抑其攻击性。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让儿童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样的宣泄并不能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会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总之,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首先要注意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9、论述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如何提高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1.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国内许多研究得出独生子女的社会性的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较好;另一部分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严重问题。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典型问题:①任性。②依赖性强。③自私。④不合群。⑤胆小。

3.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方面:①鼓励支持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培养其独立性;②给儿童创造交往机会,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③让儿童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他们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④让儿童学会移情,培养同情心和适宜情绪情感,培养社交技能。(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活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配合家庭做好幼儿社会性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规范及社交技能,促进同伴交往,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50、针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适宜性教学的主要方式: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它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87年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专业幼教”声明中提出的。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包括:(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模式。(3)治疗模式。(4)个别化教育方案。(5)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

第二章学前教育原理

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简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

3、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4)此外,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

2.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4、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4)经济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5)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3)教育对经济运行有直接调节作用

5、简述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依据。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6、简述幼小教育的区别及如何幼小衔接

1.幼小教育的区别:(1)教育内容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老师,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2)活动形式的不同。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学习(3)自控要求的不同。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4)教师角色转换。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饮食、睡眠、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主要精力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5)自我管理要求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师把一切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到了小学,教师除了上课外,其余时间都由儿童自由支配,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更高。(6)对儿童的学习期望的不同。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2.做好幼小衔接:(1)社会性适应教育。(2)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3)入学前的读写教育。(4)做好身体素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7、如何认识幼小衔接工作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有的教师一谈到衔接,马上就想到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研究表明: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充足的自信心与自我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不仅仅是在“智”的方面,更多的是由于身体、态度、习惯、意志、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不足而造成的。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在衔接中仅偏重某一方面是错误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则更片面了。

8、试述幼儿教育中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相互关系。

第一,儿童体、智、德、美四育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的作用。(1)体育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智育旨在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德育是培养儿童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情感。(4)美育则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第二,儿童体、智、德、美四育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1)体育对德、智、美几方面发展起着物质保证的作用。(2)智育为进行德育、体育、美育提供了认识基础。(3)德育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体育、智育任务的实现。(4)美育又是德育和智育的催化剂。

9、简述幼儿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10、简述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1、试述幼儿园保育活动实施的要点

保育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幼儿园在实施保育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2)保教有机结合;(3)幼儿的户外活动是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活动;(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5)加强保教人员的保育意识,认真学习“保育员工作职责”,明确保育工作目标;(6)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幼儿安全。

12、简述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现代社会的儿童观:(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精神世界的。(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3、简述幼儿教育理念的变革

(1)儿童观、儿童学习观和教育观的转变。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儿童看作被动的学习者,纵观《纲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它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看作有积极主动学习愿望的人,幼儿是能够在一定环境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以往的教育,教师只是习惯于注重把知识灌输给幼儿,而忽视幼儿的兴趣。而《纲要》明确指出,“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在“启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采用各种教育方法、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物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激发活动的思维,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努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自身内在能力,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它强调满足孩子权利,着眼于为了每个儿童的发展,以及教师幼儿的共同发展。

(2)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以往,教师的角色更偏向于定位为知识的传递者,全程参与和包办幼儿学习的全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14、简述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特点

(1)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幼儿教育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①“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儿教育,这是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与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②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他认为,建设中国式的幼稚园,应使幼稚园适应中国的国情,城区需要幼稚园,农村需要幼稚园。③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环境的斗争中获得并遗传下来的人的才能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是教育的任务之一。④教育内容。亲近自然、虚心好学、孝顺父母,养成好习惯、勤读、善于学习等。⑤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⑥开办师资培训。使幼稚园教师具有: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身作则,白化化人的精神;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①基本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张雪门先生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身心并不能自己单独发展,全靠对周围环境的反应。②幼稚园课程。张雪门先生指出,课程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及种种经验。③幼稚园教材教育方法。幼稚园的教材应取材于儿童的生活,而且要适应社会生活,能充实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在脑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热爱劳动,有互相合作及有自理能力。④幼稚园教学法。张雪门对于如何进行幼稚园的教学,主要有三点意见:一是教、学、做合一;二是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三是自由自动教学。

(3)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①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反复强调幼稚教育不仅是一种正式的教育,而且是人生的一种最基础的教育。②陈鹤琴的教育方法。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那就是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教育内容。陈鹤琴认为,要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陈鹤琴制定了幼稚园教育内容:儿童的健康活动;儿童的社会活动;儿童的科学活动;儿童的艺术活动;儿童的文学活动。(即五指活动)

15、简述学前教育的原则

1.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4)主体性原则。(5)独立自主性原则。(6)发展适宜性原则。(7)整合性原则。(8)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2.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1)保教结合的原则。(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3)教育的活动性和多样性原则。(3)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16、试述如何贯彻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作为学前教育对象的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我们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没有对儿童的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从一出生就具有人格尊严,他们与我们是同样的一个社会成员,不能因为他们小而歧视他们,要杜绝对孩子随意敷衍、盲目指责、任意羞辱的粗暴行为。更不能拿儿童作为宠物玩耍,随意给他们起绰号,当众披露他们的缺陷。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学前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发展中的社会成员,他们享有不同于成人的许多特殊的权利,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认可与尊重。但是,学前儿童毕竟是稚嫩、弱小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权利的行使还必须通过成人的教育和保护才能实现。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会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教师不仅是儿童的“教育者”,也应当是儿童权益的实际维护者。

17、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1)真诚。(2)接纳与信任。(3)深切的了解。

2.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2)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3)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18、简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是儿童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4)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19、简述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1)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幼儿去幼儿园接受教育是自愿的而非强迫接受的,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孩子和自己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送孩子进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及送孩子进哪所幼儿园或托儿所。(2)学前教育保教结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特别强调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的。(3)学前教育的启蒙性。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指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不损伤“幼嫩的芽”,并且要促使其茁壮成长。(4)学前教育的直接经验性。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20、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管理幼儿时既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又要保证幼儿学习自主权,对这一点的控制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2.整体性原则。幼儿园班级管理应是面向全体幼儿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3.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指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不因管理者身份而高高在上,而是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与幼儿共同展开有益的活动。4.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也可以理解为灵活性原则,要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的发展。

21、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

1.规则引导法。规则引导法是指,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或确保幼儿自身安全并不危及他人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对班级幼儿最直接和最常用的管理方法。2.情感沟通法。情感沟通法是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它的基础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爱。3.互动指导法。互动指导法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4.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达成管理目的的方法。5.目标指引法。目标指引法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行为方向,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

22、简述健康教育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指导要点。

(1)目标: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2)内容与要求: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3)指导要点: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2.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3.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23、简述语言教育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指导要点。

(一)目标: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该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3.幼儿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24、简述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指导要点。

(一)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奉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其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3.社会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第三章 生活指导
1、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规范的出发点

1.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个别差异。2.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为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4.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2、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分散与集中的关系:幼儿园要多一些分散的独立活动或平行活动,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集中次数,缩短集中时间。(2)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在活动安排上,尽可能地把各种活动安排在户外安全、适宜和空气新鲜的地方。对刚入园的幼儿,尤其要允许他们自由、随意地在室内、室外进行适宜的区角活动和自由活动。(3)个别与集体的关系:根据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一对一、面对面地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的形式。此外,幼儿园日常必须的、适宜的一些集体活动也以采用分组性的小集体活动形式为宜。(4)动态与静态的关系: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要注意动静交替,处理好动与静的适当平衡问题;注意为其创设动态的、变化的环境,注意各活动环节安排合理,避免等待,尽可能地使幼儿在“动”中乐、“动”中学、“动”中发展。(5)生活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幼儿园的教养工作应注重以保为主、保教结合,注重生活活动。教师要注意生活活动与其他活动安排的平衡、恰当,逐步提高其初步的、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6)自选与指定活动的关系: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注意减少统一的指定性要求和指定的集中学习,而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活动自由、自主权。

3、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1)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园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动静交替,有张有弛,劳逸结合。(2)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期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而从小形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3)是全面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保证。组织好幼儿的一日生活,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与老师、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学习如何在集体中生活。有利于保教人员主动、有效地组织班集体活动,完成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4、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1)引导幼儿懂得有规律的生活有益于健康的道理,可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和生活制度。(2)让幼儿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要求(1)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要求应有差别。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教师应制订不同的生活常规要求。(2)具体而规范。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生活常规教育的具体要求接受培养和训练。通过日复一日的动力定型,儿童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3)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培养幼儿生活常规需要保育和教育同时进行。(4)注意照顾个体差异。不同年龄、体质、气质的儿童,生活和学习能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1)充分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通过树立榜样,为幼儿示范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要提高个人修养,为幼儿树立好榜样。(2)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3)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2.家园共育法.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庭,幼儿的良好习惯仅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达成共识,使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延续和巩固。

6、安排合理的生活日程的意义

1.保护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1)形成动力定型。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中的主要环节,使儿童养成习惯,到什么时间就知道做什么,做时轻松、愉快,形成动力定型。(2)保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不断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保证劳逸结合,可以预防过度疲劳。(3)保证睡眠时间。婴幼儿需要较长的睡眠时间进行休整,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使睡眠时间得到保证。2.保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的功能发育尚未成熟,消化能力弱,但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婴幼儿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制定合理的进餐次数和间隔,可使婴幼儿获得足够的营养。3.利于更好地安排教育活动。在组织好婴幼儿一日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使婴幼儿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7、集体儿童膳食的卫生要求

1.符合儿童的营养需要。膳食应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供应量适宜,可满足儿童的营养需要。2.适合儿童的消化能力。食物的品种、数量和烹调方法,应适合儿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3.促进食欲。尽量使食物的外形美,色诱人,味可口,香气浓,花样多,以促进食欲。4.清洁卫生。绝对保证饮食卫生,严防食物中毒。

8、体格锻炼的意义

1.增强儿童体质。体格锻炼使儿童的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心理状况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2.有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格锻炼对良好个性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运动能增进小朋友之间交往的机会,从中学会等待、合作、互助、谦让等好品质。3.符合用脑卫生。动、静交替,符合用脑卫生,对大脑的发育有利。4.有利于体弱儿的康复。佝偻病儿、贫血、反复呼吸系统感染的儿童,通过适宜的锻炼,可以加速疾病的康复。

9、体格锻炼的注意事项

1.坚持进行。体格锻炼对身体的益处,只有始终坚持才能产生。幼儿每学习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2.循序渐进。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要有计划地逐渐增加锻炼的难度、强度和时间。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小量到大量、时间逐渐增加的原则。3.个别对待。对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幼儿,应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个别体弱儿童的锻炼,进程要比健康儿童缓慢。4.及时调整。组织儿童锻炼时要随时观察儿童有无不良反应,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应及时调整。

10、保教人员带班要求

(1)保教人员工作时要坚守岗位,全神贯注,不聊天,不串班,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2)各项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中心,注视幼儿的各项活动。(3)对幼儿态度和蔼,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4)教师不允许让幼儿端饭锅、汤桶及碗筐;严禁让幼儿进入伙房、开水房、洗衣房等不安全的地方。(5)保教人员不携带危险物品(如尖锐棱角、金属物品、有壳核食物、外用化学药水等)进班;私人药品应妥善保管,不乱放;个人装饰简单,不浓妆艳抹,不佩戴耳环、戒指,木留长指甲,不梳披肩发,不涂指甲油,不穿高跟鞋。(6)保育员、保健员和教师要掌握意外损伤的急救常识和处理方法,针对不同情况的意外损伤,及时做简单正确的处理,并立即送医院。

11、幼儿眼入异物如何处理

沙粒粘在眼结膜表面和角膜时,教师清洁双手后,用干净柔软的手绢或棉签,轻轻拭去。若嵌入眼睑结膜囊内,则需要翻开眼皮方能拭去。切不可揉搓眼睛,以免损伤角膜。平时应注意培养幼儿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不用脏手揉眼,不互相扔沙子,眼睛不舒服时应立即告诉老师。

12、幼儿口入异物如何处理

不要用吃大口饭或喝口醋等方法强行咽下,这样会划伤食道,引起其他疾患。仔细观察,了解情况,用镊子将卡在咽部的刺或异物取出。不易取出的,则应请医生处理。

13、幼儿常见安全问题的预防措施

1.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要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较常出现的意外事故的种类,提高防范幼儿意外事故的能力,全面掌握有关幼儿安全教育以及意外事故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始终把确保幼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消除有可能造成意外的所有隐患。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安然无恙地度过童年的美好时光,平安、快乐、健康地成长。

2.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1)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丰富安全知识。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生动、具体、形象地进行安全教育,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并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2)融于一日生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问题伴随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时,要随时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3)演习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定期举行全园安全演习,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幼儿学习实际的防危保安的本领,教会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从而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3.强化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幼儿园实行依法制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园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应不断制定和完善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安全工作纳入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教职工的行为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起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的作用。

14、幼儿走失的应急处理

 

(1)一旦发生幼儿走失的情况,立即与园领导联系,同时拨打110急救电话。(2)园领导立刻组织工作人员,以幼儿走失地点为中心,展开辐射式的搜寻。(3)立即通知家长,散发幼儿的照片,协助警方进行查找。


第四章环境创设

1、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

幼儿园环境创设,首先要解决创设目标的问题。环境创设目标要符合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均衡发展。(l)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4)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5)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可以看出,以上几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都既关注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又关注其精神环境;既考虑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引导作用,又考虑幼儿主动性的发挥;既重视幼儿园内部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又重视与幼儿园有关的园外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另外,制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环境本身提供给幼儿的发展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环境创设服务于幼儿园课程的功能,即环境创设还发挥着为幼儿园课程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作出引导、创造条件等作用。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互为补充的,不能分开。

2、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1)幼儿园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智力。儿童智力的发展依赖与环境不断地互动,儿童自主地建构起各种知识经验,从而获得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参与环境布置,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最终获得认知学习的内在动机。(2)幼儿园环境可以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幼儿园环境中物品的装饰和呈现方式,以及教师有意布置的教学作品展示,不仅可以让幼儿直接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而且通过参与环境的创设,幼儿还能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在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中萌发美好的情感。(3)幼儿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环境组织得当,就能以此为平台激发幼儿之间的交流、谈话、互助,有效地支持幼儿的社会交往。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更是可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学习体会他人的意图和看法,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幼儿的教科书和良师,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3、幼儿园物质环境营造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肓目标的一致性原则。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绝不能允许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因素存在。在创设环境之始,首先应考虑的是创设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2.适宜性原则。针对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提出的适宜性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幼儿园所有物质条件都要从保障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要与幼儿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相互匹配、同步、协调,要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遵循适宜性原则要循两个“适合”对环境进行创设: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适合幼儿个性特点的环境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l)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不同需要。(2)适合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性别差异。(3)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提供相应材料。

3.主体性原则。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也是幼儿园一切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服务对象。因此,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应尊重幼儿在环境中的设计、支配、管理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一方面强调幼儿在环境创设与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强调幼儿在环境创设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5.丰富性原则。环境创设的丰富性原则就是指幼儿园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幼儿发展目标,为全体幼儿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可供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情感体验以及活动技能等富含教育价值的物质条件。遵循环境创设的丰富性原则,就要从幼儿活动的空间、方式和材料等方面进行丰富多样的考量和设计。

6.启发性原则。环境中的启发性原则完全是以幼儿为主体,幼儿自主选择具有启发性的环境。因此,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遵循启发性原则,就是要使环境能够引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遵循启发性原则就要在环境创设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真正使环境“启而得发”,即(1)了解知识经验,找到启发原型。(2)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3)培养思维力。(4)主动探索。

7.平衡性原则。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内容的丰富多样,更要关注环境中各种内容之间及其各种教育功能之间的相对平衡和全面。提供的物质环境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既要能保障幼儿身体发育,又要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既能增长知识,又提升能力;既能激发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能激发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在环境刺激丰富的基础上兼顾平衡。贯彻平衡性原则就应在环境创设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1)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平衡。(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平衡。(3)各种感官发展的平衡。(4)知识的系统与平衡。环境创设时注重知识之间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1)知识种类的平衡。(2)知识领域的平衡。

8.效用性原则。如果将环境创设过程视为“投入”,将其发挥的作用视为“产出”,那么效用性原则就是指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此处的“投入”涵盖创设环境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精力等资源。因此,一旦创设了环境就要用好,用足,如一物多用、一室多用等,以实现其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9.动态性原则。“动态”与“静态”相对而言,一方面强调事物的“运动”状态,另一方面体现出事物发生与形成的“过程性”、“变化性”和“生成性”。动态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要从空间、内容、材料、规则等方面关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生成。在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时应遵循动态性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幼儿园物质环境都应尽量体现“动”的形式,这样的环境才能和幼儿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另一方面,“动态性”还体现在“变化性”和“生成性”两方面。

10.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勤俭办园。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11.挑战性原则。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帮助幼儿学习必须考虑幼儿的两个发展水平:一为现有的操作水平;二为通过帮助可达成的水平,教师就是要给幼儿较高水平的帮助,让幼儿完成并超越其原来的能力和水平。从这个角庋讲,挑战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就是要挑战幼儿的已有能力,并让幼儿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遵循挑战性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l)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构建探究的阶梯。(2)提供多种层次的挑战,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3)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多些探险活动。

12.安全性原则。安全是指幼儿身体、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处于没有危险隐患的舒适状态。安全性原则主要是指幼儿园的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玩教具等有形的物质条件必须要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对幼儿的身体或心理没有危险和安全隐患,不造成幼儿畸形发展。安全的幼儿园环境是适合幼儿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在安全的环境里,幼儿的生命健康才能获得保障,才可能获得自由、快乐的发展。安全性原则是创设环境的首要依据和基本条件。幼儿园环境安全性的创设一切应以幼儿的安全为依据进行,主要从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玩教具等方面考虑。

4、幼儿园精神环境营造的原则

1.多关注原则。关注有两层含义:一是用眼睛看某人、某事;二是关心重视,用实际行动去对待某人、某事。幼儿教师在实施多关注原则时也要做到两个层面的关注,不仅要注意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及时、敏感地给每个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是对幼儿积极关注的方式。这些言语、表情、动作、态度等都传达着老师对幼儿的热爱、重视、认可、支持、接纳、肯定等信息,这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

关注幼儿,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多关注“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果”。(2)多关注所有幼儿,不仅仅关注少数幼儿。(3)多关注生活活动,不仅仅关注教学活动。

2.多尊重原则。多尊重原则就是要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重视并认真对待,在营造精神环境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幼儿的经验。教师应该认识到,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幼儿在某些领域掌握的知识确实并不比教师少。(2)尊重幼儿的情绪情感。幼儿情感世界丰富,但幼儿语言能力还不发达,常难以准确地表达出内心感受,有时会通过退缩或激烈的情绪表现出来。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幼儿适当宣泄消极的情绪,这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障;其次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为幼儿做好情绪的疏导,帮助幼儿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尊重幼儿的情感,还要尊重幼儿的友情,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合作、分享等社会性的发展。(3)让幼儿学会尊重,激发幼儿“内在”自尊。教师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幼儿,幼儿才会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这个世界。自尊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内在的一种情感需要。自尊心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3.多接纳原则。多接纳是一种平等公正的态度,一种宽容博爱的情怀。作为幼儿教师在营造精神环境时,应以平等的态度、无私的情怀去真心接纳每一位孩子。教师的不公正态度是幼儿最不能忍受的,很容易引起师幼情感对立,也不利于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教师在营造宽容、接纳的精神环境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接纳幼儿的个体差异。(2)接纳幼儿的“错误”行为。

4.多肯定原则。肯定是对人对事持确认、正面判定或赞成的态度。多肯定主要是指对幼儿的言行、情感等多给予正面的评价、积极的引导,少一些否定的评价和消极的惩罚。对幼儿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首先敢于肯定幼儿的“错误”,提供给幼儿尝试错误的机会。当幼儿出现“严重的”错误行为时,也尽量少用否定语言和行为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惩罚,而应用肯定的语言和方式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

5.多信任原则。信任幼儿,才能给幼儿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幼儿教师和家长往往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因而对幼儿不敢放手,也没能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请相信幼儿的自发行为,无论是学习、探索行为,还是解决问题的行为,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成功率是极其高的。

6.多赏识原则。赏识原则提倡多给幼儿赞扬和鼓励,使幼儿在不断的赏识中肯定自我的价值。赏识原则强调积极营造期望,以期望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诱发幼儿对成功的期盼,不断激发幼儿的成就动机。赏识原则主张给幼儿以成功的体验,使幼儿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从而激起幼儿的好奇、探究等心理倾向。

7.多支持原则。教师对幼儿一定要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反对。要支持幼儿的天性和价值观,支持幼儿的行动与情感表现,支持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担心。一是支撑、维持;二是提供帮助。所谓的多支持就是教师要在幼儿的天性、学习、情感和自我评价等方面都给予充分的保护和必要的帮助。

8.多互动原则。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多互动原则就是指在营造幼儿园精神环境时,教师应与幼儿在有效的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9.多自由原则。教师应坚持多给幼儿自由,减少干预。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十分需要老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第一,幼儿有权得到帮助来获取他们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师帮助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属于必要的帮助;第二,如果材料太难操作,为了避免失败的挫折,保证幼儿获得成功的满足,教师提供技术指导是必要的帮助,但不能剥夺幼儿进行创造性抉择的权力;第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选择的任务,以保证他们获得全面满足的体验,也是必要的帮助。

10.多自主原则。儿童也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可以说,没有儿童的自主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儿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样式深受其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的影响,儿童的创造性也必须通过活动得以发展和表现,离开了自主自由的活动,其创造性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多自主原则就是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自我管理的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以满足幼儿的自主需要并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真正自主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主权,即有权决定自己的活动目标、活动方法和步骤,有自由选择权,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等;二是要有自主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的主人。

5、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常用方法

1.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教师引导全班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选择或确定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以及与环境材料互动的方法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题和内容往往是从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派生出来的。2.探索法。探索法是让幼儿自己在环境中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他们与环境和材料交往的积极性。3.操作法。操作法是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操作法的运用依赖于操作材料。幼儿把各种材料视为最美好的材料,通过操作了解材料的性质,实现自己的目的。4.评价法

幼儿园环境的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对幼儿适应环境的评价,对幼儿的环境创设和互动行为的评价,幼儿园环境评份贯穿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它不仅能了解幼儿发展状况,还能了解环境与幼儿行为的互相影响。同时,环境评价对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过程的信息反馈能强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更好地完善和优化环境创设。

6、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1)健康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整体要求。第一,健康领域教学活动材料的选择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第二,健康领域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材料在幼儿的日常环境中有应用的机会;第三,健康教学活动环境的创设要注重领域之间的融合性。(2)健康领域不同内容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有关日常健康行为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二,有关饮食营养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三,有关身体生长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四,有关安全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五,有关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六,有关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7、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1.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整体要求:(1)营造使幼儿“敢说”的环境气氛(2)提供使幼儿“想说、爱说”的活动材料(3)提供促使幼儿“会说”的示范(4)利用语言区角环境,使教学活动同步拥有丰富的语言环境

2.语言领域不同内容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1)谈话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第二,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谈话素材。谈话活动的素材应该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内的,幼儿所熟悉的内容,谈话的素材积累越多,谈话才会越热烈。(2)讲述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充分感知、理解凭借物的环境。第二,营造一个有秩序的、能促使幼儿认真倾听的环境。(3)听说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听说游戏是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它属于规则游戏。第一,设置游戏情景,营造游戏氛围。第二,保证游戏时间,创设轻松的教育环境。(4)文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文学教育活动是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第一,创设相应的文学情境,为引出文学作品作铺垫。第二,提供丰富体验环境,帮助幼儿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5)阅读活动的环境创设。幼儿园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因而需要向幼儿提供一个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第一,创设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第二,创设宽松、自由、具有浓厚阅读气氛的环境。

8、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1.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整体要求(1)创设能够引发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活动环境(2)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3)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行为实践机会

2.社会领域不同内容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1)自我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营造平等、宽容的心理氛围。第二,创设有利于发挥幼儿主体性的环境。(2)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利用与幼儿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第二,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3)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创设人际交往情境,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第二,利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往。(4)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接纳不同的文化,让幼儿感到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出对各种文化的尊重。第二,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起来,可以通过在幼儿的各个活动区投放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玩具或材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多元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9、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1.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整体要求(1)创设有准备的环境(2)给幼儿提供活动的自由(3)创造交流的机会

2.科学领域不同内容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1)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第二,创设一个需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教育环境。(2)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幼儿对实验操作教育活动的兴趣。第二,创设教育情境,使幼儿感到实验操作的意义。(3)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借助社会资源。第二,提供充足操作的时间。(4)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建立民主课堂,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第二,给幼儿提供能利用多种手段表达科学认识的环境。(5)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因地制宜,立足幼儿的实际生活。第二,创设优化的操作环境。

10、艺术领域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

1.艺术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整体要求(1)提供多通道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充分感知和理解美(2)创设生活情景来表现美。2.艺术领域不同内容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1)音乐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让幼儿自己动起来。第二,创设表现环境,给幼儿展示的舞台。(2)美术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第一,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美术活动氛围。第二,创设一个幼儿自愿接受学习的环境。

11、常设活动区的功能

1.语言区。(1)帮助幼儿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2)培养幼儿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故事情节的感受、棋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4)促使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需求、意愿和观点。(5)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2.美工区。美工区的活动内容有平面造型、立体造型、自然材料造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等。美工区的主要功能如下:(1)促使幼儿学习、观察和感受周围事物,并用美工材料表达情感和思想。(2)为幼儿提供接触各种材料的机会,使其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工具进行立体造型活动。(3)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使其体验成功的快感。(4)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增强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区。幼儿在角色区的活动可以从最熟悉的家庭开始,逐步扩展到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在餐厅用餐,在超市购物,在医院看病等。可以说娃娃家在各个年龄班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角色区的主要功能如下:(1)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发展幼儿的社会性。(2)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3)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4)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5)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其交流、表达的能力,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4.益智区。幼儿在益智的活动内容主要有计数、计算、分类等数学内容,也有回形针拼图等构图造型,还可以玩棋类或者扑克牌。益智区主要功能如下:(1)在摆弄、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促使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形状,识别物体颜色,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2)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挥。(3)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到发展。(4)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其细心、专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活动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各种材料在运用到不同区域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后所产生的教育价值不同,因此在一个区域活动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总是隐含某种教育功能。(2)适宜性原则。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工具适宜性体现为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丰富性原则。为满足幼儿操作需要,需要提供数量充足,形式、功能多样的活动区材料。(4)层次性原则。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时,要在所投放材料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层次,投放难度不同材料。(5)操作性原则。幼儿喜欢操作摆弄,教师所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最好是能让幼儿动手,这样有助于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操作,激发创造欲望,在操作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13、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及宽容接纳每一个幼儿,稳定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帮助幼儿克服第一次离开父母、家人的忧虑、紧张和不安情绪,使其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乐趣。

(2)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个性,适应社会生活。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为幼儿提供同伴之间共同游戏和学习的机会,尤其重视并发挥幼儿与同伴、与集体的相互关系的作用。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置身于幼儿园的各种人际环境之中,通过幼儿易于接受的民主、科学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培养孩子合群、组织性、纪律性、利他、勇敢和顽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克服孤独、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有利于幼儿园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形成协调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乐于从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个性不良品质的形成,使员工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

14、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求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活动,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教师要真挚地关心幼儿,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沟通,知道和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并让幼儿知道和理解教师的一些想法,让幼儿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园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教师之间保持相互喜爱,合作共事,幼儿在这样的人际关系里,能受到教师的尊重,扮演成功的角色,满足多方面发展的需要。5.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良好的幼儿园风气,是指园内所有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和行为方面比较一致的富有个性特点的、稳定的集中表现。幼儿园领导应重视园风的建设工作,使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幼儿,身心都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15、教师言行在幼儿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安全感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不同的特点,以不同方式的爱去抚慰每个幼儿。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和获得表扬的机会,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幼儿产生对生活的安全感。2.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我价值形成的影响。教师要消除偏爱心理,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3.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独立人格形成的影响。教师要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表达自己情感权利的人。幼儿是心理、生理都尚不成熟的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能与不懂事的孩子“一般见识”,也不能随意发脾气,必须随时纠正不适当的做法,防止情绪和行为上的偏激,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减少冲动性,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出一个愉悦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6、教师在幼儿心理环境中的作用

(1)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幼儿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与其朝夕相处的教育者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大多是影响其一生的。教师健康的心理在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幼儿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也是与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直接相关的。而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幼儿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2)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幼儿教师,他们的工作对象不是一两个幼儿而是幼儿群体,所以幼儿教师心理失常,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要培养自己对幼儿的爱: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因为爱是一切善良、崇高、力量、温暖、快乐的创造者,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4)教师与幼儿的感情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纽带。热爱幼儿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也是幼儿的一个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提高幼儿参与教师活动的积极性。

17、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家园合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家长直接参与是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强化家长“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在家园合作中,以上两方面相互结合,可同时进行的。

18、幼儿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幼儿能够健康成长,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幼儿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对幼儿的教育上取得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1)换位思考,尊重家长。幼儿教师日趋年轻化,许多教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这使得一些教师在面对孩子发生的状况时,无法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2)客观评价,取得信任。作为教师,应客观地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能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教师必须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做出客观评价,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3)讲究方法,艺术沟通。一是从孩子角度出发。幼儿园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一定要让家长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二是有技巧地拒绝。面对家长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在拒绝时一定要注意技巧。(4)软化矛盾,冷静处理。教师们一定要冷静对待,妥善处理。有时家长吵闹或投诉,可能是借题发挥,把平时对教师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这时,教师应该专注、耐心地倾听,让家长觉得教师对他的意见非常用心与在意。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转移的办法,说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趣事,不经意间把孩子在园的可爱之处描述出来。

总之,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常常换位思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相处,遭到家长误解时要保持冷静,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时,要主动反思,妥善处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使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深入而有效,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9、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应以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质量作贡献。另一方面,社区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在影响幼儿园,因此,让社区成为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注意把社区活动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之变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自然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二者的结合深入幼儿园教育的微观层面,既不破坏幼儿园自身的生活常规、教育规律,又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第五章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1、简述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1.游戏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发展2.游戏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展。3.游戏有利于幼儿躯干肌肉的发展4.游戏有利于幼儿感觉运动技能的提高。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1.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2.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3.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4.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心理氛围。2.游戏催生了幼儿的探究行为。3.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4.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水平。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l.游戏使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2.游戏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快乐之情。3.游戏能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情绪。4.游戏能使幼儿进行情感宣泄。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六)促进幼儿美感的发展1.游戏的设施有利于幼儿领略美。2.游戏的内容有益于幼儿欣赏美。3.游戏的成果有助于幼儿再现美。4.游戏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大胆创造美。

2、简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1.指导以观察为依据。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对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准确地做出是否介入以及如何指导的判断。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1)以自身为媒介。①游戏者。教师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儿童游戏指导,可采取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儿童的游戏来对游戏施加影响)和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儿童的游戏中,与其共同玩耍)两种方式。②旁观者。教师站在儿童游戏之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儿童游戏。(2)以材料为媒介。教师通过提供材料的方式来影响儿童,支持和引寻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教师利用儿童伙伴互动这一因素,支持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和发展。

3.确定指导的时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指导中,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之外,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幼儿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的激发,结束时的总结评论等,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

4.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应将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针对具体情境灵活把握。

5.把握好互动的节奏。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验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
考教师到黎阳教育

3、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

1.介入的角色定位。(1)非支持性角色。①不参与者。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当幼儿游戏时,一些教师会利用这段时间忙其他的事。在没有成人参与的情况下,儿童游戏往往类型单一,社会性水平不高,情节简单,且常常十分吵闹。②导演者。如果教师以导演角色介入游戏中,告诉儿童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完全控制了儿童游戏,就很可能破坏儿童游戏,变成“游戏儿童”而不是“儿童游戏”。(2)支持性角色。①旁观者。教师在一旁观察儿童游戏,并用语言或非语言信号(如点头、微笑)来表示对幼儿游戏的关注,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赞同。②舞台管理者。教师不参与游戏,但积极地帮助儿童为游戏作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如回应儿童关于材料的要求,协助儿童布置环境,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延伸儿童的游戏等。③共同游戏者。成人作为孩子们的平等游戏伙伴积极参与儿童游戏中,通常扮演小角色,并通过一些策略进行暗示,间接对游戏产生影响。这时成人一般遵循游戏的原有进程,让儿童主宰游戏。④游戏带头人。通常在儿童很难自己开展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拓展下去的时候,成人积极地参与儿童游戏,通过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的道具或情节元素以扩展已有主题等方式,对儿童游戏施加更多的影响。

2.介入的时机。(1)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让幼儿相互启发、影响,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

3.介入的方式。成人介入游戏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外部干预。外部干预是成人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以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2)内部干预。内部干预是成人以游戏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以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4、简述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指导

1.角色游戏的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①创造性——对祉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②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③变化性——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1)小班角色游戏。特点: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角色意识差,游戏内容主要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主题单一,情节简单;儿童之间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互动,与同伴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指导: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其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其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其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游戏,也可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加入游戏,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2)中班角色游戏。特点: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丰富;处于联合游戏阶段,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游戏主题不稳定;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与同伴发生纠纷;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归属感。指导:教师应根据儿童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儿童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注意观察儿童游戏的情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通过游戏讲评引导儿童分享游戏经验,以丰富游戏主题和内容;指寻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及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交往,使儿童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问题。

(3)大班角色游戏。特点: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主动反映多种生活经验和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指导:教师应根据儿童游戏的特点,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和场地,多用语言指导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提供开展游戏的练习机会和必要帮助;允许并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2.建构游戏的指导

积木建构的发展阶段。①搬弄:是指只是把积木拿来拿去,并不搭建什么东西。②重复:是指只是重复堆叠、平铺等简单动作。③搭建:是指可以搭成“桥”“楼房”等结构。④围封:是指用积木围成封闭空间。⑤再现:是指为所建造的东西命名,使其成为现实世界中某种物体的象征。

(1)小班建构游戏。特点:材料选用盲目而简单;建构技能简单;易中断,坚持性差;无主题建构计划。指导: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材料,引发活动兴趣;为幼儿安排游戏场地和足够数量的建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建构技能,鼓励其尝试独立建构简单物体;引导幼儿理解和明确建构的目的,发现其想象力,使主题逐渐稳定;建立游戏规则;教会幼儿整理和保管玩具最简单的方法,让其参与部分整理工作,培养其爱玩具的习惯;提供小型木质积木、大型轻质积木和小动物玩具、交通工具模型、平面板、小筐等辅助材料。

(2)中班建构游戏。特点:能按建构物体的特性来选择材料;建构技能以“架空”为主打;与同伴交流,坚持性增强;有建构主题,易变化。指导:设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建构活动打下基础;培养幼儿设计建构方案,学会有目的地选材,看平面结构图;着重指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并运用其塑造各种物体;组织幼儿评议建构活动,鼓励其独立、主动地发表意见和创造发明;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和人偶、小动物、交通工具模型、废旧材料、橡皮泥等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3)大班建构游戏。特点:建构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久性增强;能合作选取丰富多样的材料;建构技能日趋成熟;能根据游戏情景需要,不断产生新的建构主题。指导:培养幼儿独立建构的能力,要求其按计划、有顺序地建构;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建构时,学习表现物体的细节和特征,能准确表现游戏的构思和内容,会使用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在欣赏自己和同伴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鼓励幼儿集体进行建构活动,共同设计方案.确定规划,分工合作,开展大型建构游戏;提供大积木、中小型积木、平面板和更多形状的辅助材料。

3.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1)中班表演游戏。特点: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嬉戏性强,目的性弱;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指导: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且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提供简单易搭的材料,以2~4种为宜;最初开展阶段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不急于示范,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其坚持游戏主题;在游戏展开阶段,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参与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示范。

(2)大班表演游戏。特点: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觉表现故事内容;具有一定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具备一定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指导:可为幼儿提供较多种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在游戏最初阶段应尽可能少地干预;随着游戏的展开,及时给幼儿捉供反馈,提高其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侧重点放在帮助幼儿运用语气、语调、生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塑造角色上;通过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

4.规则游戏的指导

(1)规则游戏的特点。①具有竞争性。竞争性是规则游戏的重要特征,但其强弱与不同的游戏者有关,母子之间和年幼的伙伴之间发生的规则游戏往往不具有竞争性。②具有文化传承性。规则游戏往往以代代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获得传播。

(2)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①尽可能选择让多数幼儿参与而不是旁观、等待的游戏。②游戏如需分组,最好采用随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组而不要让幼儿因性别、能力、性格等的差异而体验来自同伴的“忽视”或“拒绝”的压力。③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而不是挫折感。在参与游戏的幼儿年龄与技能水平不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游戏的“碰运气”因素,以使每个幼儿都有“赢”的机会。④保持规则的灵活性。如果幼儿要求且他们都同意改变规则,则应允许幼儿改变规则。⑤降低游戏的竞争性。把重点放在游戏过程而不是“赢”的结果上;不要为“赢者”提供奖品或奖赏;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赢者”所用的有效策略上,引导幼儿学习伙伴的策略,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和观点。⑥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3~5岁的幼儿喜欢非竞争性的猜谜游戏、简单的拼图或匹配游戏、棋牌游戏、简单的追跑等大肌肉活动,指导要点放在提醒幼儿如何玩和注意游戏的技能上;5岁以上的幼儿会就游戏规则进行协商、谈判,并改变规则以增强游戏的新颖性和挑战性,成人不要轻易干预。⑦幼儿参与游戏基于自愿原则,允许个别幼儿在集体游戏时间里独自玩耍。

考教师到黎阳

5、简述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的重点。

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的重点主要有:(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2)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3)教育过程是否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需要。(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6、试述游戏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价值。

(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幼儿的一种非社会行为,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基础,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克制这种行为有明显的效果。(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有些幼儿比较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与别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进行活动,显得不合群,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与同别人相互作用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真开心,用集体的欢乐来温暖孤独的心,使之变得合群起来,为将来成功地走向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游戏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增加了幼儿的社交频率,使幼儿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行动,否则,他就会被这个游戏集体所淘汰。(5)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心、坚持性得到了发展。游戏能降低幼儿对成功的过高期望和对失败的过多担忧,使幼儿能不怕挫折,迎接挑战。

7、游戏中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幼儿游戏中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游戏的主要形式。游戏中幼儿有说笑、互借玩具,但交往不密切。(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提高。(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2)、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同伴交往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第六章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原则。幼儿园教育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促使幼儿正确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并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这一原则有赖于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水平。(2)活动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他们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因此,活动对幼儿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机会。教师既要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进行操作活动、交往活动,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3)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道德、意志、情感等的发展。贯彻发展性教学原则,教师选择给幼儿的学习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是逐步加深的,需要幼儿作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学会,并且要求幼儿不断地努力,从而促进幼儿不断地发展。通过教育能促使幼儿积极地、主动地开展智力的、情感的、独立的活动,以达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4)直观性原则。直观性教学膘则是指教师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形象化语言、表情、动作等各种直观手段,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运用各种类型的直观手段。从具体的、有情节的事物向无情节的事物过渡,从实物类型的直观向图片、模型等过渡。(5)个别对待原则。各个幼儿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影响,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智力的发展水平等都有差异,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要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个别对待。(六)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将各种不同领域的内容、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与方法加以有机的融合,将其作为一个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对待。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幼儿学会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2)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救塑点燃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3)游戏法。游戏法是把幼儿的学习寓于游戏活动中,这种方法很适合幼儿活泼好动及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4)操作法。操作法是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的方法。(5)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6)谈话、讨论法。谈话与讨论法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发表自己想法、意见,表达自己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过程。(7)讲解、讲述法。讲解法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幼儿园中很少单独使用讲解的方法,因为幼儿注意力难以持久,不可能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而且他们对言话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3、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

1.身体保健教育的教育方法。幼儿健康教育注重幼儿将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态度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是:(1)动作和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经学过的基本动作、技能、健康行为与生活技能等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2)讲解演示。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粗浅的健康知识,结合身体动作或实物、模型加以演示,帮助幼儿尽快掌握有关技能技巧,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3)情境表演。教师或幼儿就特定的生活情境加以表演,让幼儿思考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问题。(4)讨论评议。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能鼓励幼儿对他人的言行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5)感知体验。幼儿通过感觉器官认识、辨别事物的特性。这种方法能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同时由于加入了身体动作,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幼儿注意。

2.身体锻炼的教育方法:(1)讲解法。教师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掌握活动名称和练习的内容,理解动作要领和做法。(2)示范法。教师以个体动作为范例,使幼儿看到所要练习和掌握的动作技能的具体形象、结构和完成的先后顺序等。(3)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做练习,以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方法,是体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4)语言提示和具体帮助法。语言提示是在幼儿进行练习时,教师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提示和指导幼儿正确活动的方法。(5)游戏法。游戏法是指以游戏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6)比赛法。比赛法是在比赛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一般在中、大班采用。(7)领做法。领做法是教师边示范讲解,边组织幼儿按教师要求进行练习的方法。(8)信号法。信号法是指用口令、哨音、音乐、鼓声、拍手等声响来帮助和指导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

4、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1)幼儿园文学作品教育活动。(2)幼儿谈话活动。(3)幼儿讲述活动。

(4)幼儿听说游戏活动。(5)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5、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教育方法

(1)示范法。示范法是教师通过自身规范化的语言,为幼儿提供学习语言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2)视听结合法。视听结合法是依据“直观法”的要求提出来的。视听结合法是指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直接感知物体,并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帮助幼儿学习语言。(3)游戏法。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指导幼儿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4)表演法。表演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6、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在选择和确定教育活动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特殊教育作用及其对诸方面发展的一般作用。(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某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及社会行为。(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幼儿园教育洁动的内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达到时代性与丰富性,而且有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和应用。(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学习时具有一定挑战性。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既能满足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七章教学评价


1、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评价的实施中,评价者不能单凭主观经验或直观感觉来评定和判断教学质量或幼儿发展能力与水平,而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手段和工具来展开评价。2.全面性原则。评价是每位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其核心是通过获取信息来作出判断,它以确定学生的能力水平、测定教学的效果、调整教育过程、通过反馈激励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3.尊重性原则。所谓尊重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的实施中应充分体现对被评价者的尊重,无论是对幼儿的评价还是对活动中教师的评价都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同时应以激励、发展与正面肯定为主,帮助教师或幼儿发现、发扬长处,弥补不足。4.个别化原则。幼儿作为一个发展个体,全面性和个性是其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作为教育者,既要全面关心幼儿群体的发展,也要关注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潜力。5.情境性原则。由于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由不同的个体参与而发生的活动过程,因此,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就不可能脱离其特定的情境性。

2、简述幼儿教师发展评价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采纳与评价的制度。因此,对教师发展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幼儿园教师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重在帮助教师学会反省,成长为反思型的教师。(2)观察记录。管理者将平时与教师共同研讨、听课活动、沟通交流等环节中的所看、所听进行详细记录,了解教师发展情况,提供支持与服务,帮助教师不断发展。(3)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也是对教师发展评价的一种手段。通过家长问卷、家长座谈等形式可以了解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看法以及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价等。

考教师到黎阳教育

如有需求,请填写下方表单进行留言
相关文章
河南黎阳教育(总部)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东风路交叉口路北400米路东融元广场B座12楼34室
联系电话:谢老师 15237197039
网址:www.hnlyjy.com
客服QQ:1664113979

互动平台
  • 郑州
  • 洛阳
  • 南阳
  • 开封
  • 安阳
  • 周口
  • 驻马店
  • 新乡
  • 三门峡
  • 焦作
  • 濮阳
  • 商丘
  • 信阳
  • 许昌
  • 平顶山
  • 鹤壁
  • 济源
  • 漯河
  • 黎阳教育(总部)

    地址: 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东风路交叉口路北400米路东融元广场B座12楼34室
    联系电话:谢老师 15237197039

  • 黎阳中牟校区

    地址:中牟新城区商都大道与宝峰街西100米路北
    电话:18530968616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黎阳新乡校区

    地址:新乡学院东校区南常青藤小区康悦大药房二楼弘毅教育(向阳路与东明路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南)
    联系电话:孙老师 15936598751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黎阳永城市校区

    地址: 永城市新城一高南门天桥东20米路南
    联系电话:0370-6079186

  • 黎阳信阳师范校区

    地址:信阳师范学院东门二街尽头处
    联系人:董老师
    电话:15938209656

  • 黎阳信阳市浉河校区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飨堂社区师院东门正北方向130米
    联系人:13193872650

  • 黎阳许昌禹州校区

    地址:禹州市第三汽车站发发超市红绿灯西100米路南(老农机公司楼)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15188532258

  • 虚位以待

  • 黎阳鹤壁淇县校区

    地址:淇县东环路与红旗路交叉口向南30米
    联系人:冯老师
    电话:18839267877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 虚位以待

24小时咨询电话:

18530968616

查看联系新浪微博
黎阳教师网

加盟电话:152-3719-7039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与东风路交叉口

技术支持:郑州网站制作 豫ICP备17005482号-1

'); })();